王培波,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、硕士生导师,是一位雕塑家、一位对艺术孜孜以求、对抽象雕塑情有独钟的艺术家。王培波先生徜徉于自然与艺术之间的思想者,又是深谙艺术真谛的勤奋的创作者。1978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装饰雕塑专业。1982年毕业,获学士学位,同年留校任教。1994年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学习。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,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,2002年任北京市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 ,2003年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玻璃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。

王培波的雕塑作品出自清华美院,又似乎生长于民间。他的很多陈列在都市中心的雕塑作品,或高大或玲珑,都具有传统的文化意味,散发着浓郁的现代艺术气息。正如艺术家孔易先生的评价,“雕塑是如此的光影玄幻、灵奇陆离,对造型的绮思、对媒材的妙用足以使人叹为观止”。王培波的作品,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科学和现代艺术的密不可分,他是一位徜徉于自然与艺术之间的思想者,又是一位深谙艺术科学的勤奋创作者。
坐落于鸟巢边的雕塑作品《韵律》,运用线性造型的穿插交错,构成通透的、富有动感和空间感的抽象雕塑造型。在不同的角度观赏,所感受到的形式感是百般变化的,既透射出交响乐般韵律感,又发散出中国草书书法秀丽遒劲的气韵。近年来,从抽象造型的意味角度来讲,王培波先生的抽象雕塑作品愈发炉火纯青,在这些作品之前,我们能够看到先生俯仰于抽象造型的形式天地间的洒脱自如,也能看到他在艺术沃壤中的勤于耕耘,亦能看到先生对造型艺术真谛的诘问求索。

雕塑家王培波创作的那些伫立于众多城市中的大型雕塑,既有对自然的深刻探索,亦有崇高的人文关怀,闪烁着哲思与浪漫情怀,使人感受到艺术和科学的某种关联。他的雕塑作品如《旋律》,精致的钢材表面折射出不同肤色人群充满活力的身影,与背景的“鸟巢”构成了人、艺术、空间的完美契合;青海原子城的《聚》,则以简约的空间构成,引发人们对科学与宇宙的关注和思考,在光线的转换中,造型折射出的节奏变化启发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。
1、2008年 《雨丝风片 》 铸铜

2、2012年《元 》 钢板焊接烤漆

3、2012年《聚》 钢板焊接 青海原子城

4、2012年《海之韵》 钢板焊接

5、2012年《风采》 不锈钢锻造

6、2011年《环抱期间》 铸铜

7、2010年 《天地一色》 不锈钢锻造

王培波在汉白玉设计上也有着超高的认知,他担任中国汉白玉文化艺术节专家评委,他认为汉白玉是中国唯一被国际市场认可的优秀石材。在诸多汉白玉作品设计中王培波都有着自己精妙的设计!
王培波是一位当今中国雕塑领域中勇于挑战的艺术家。他出身学院,作品又似乎生长于民间,他的作品风貌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韵味,同时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。王培波驾驭多种形式元素,他的作品是灵魂与环境空间的有机结合,在城市空间构建中显得格外异彩纷呈熠熠生辉! |